遲早有一天我們被孩子追著要買電話,終於自己也被問到煩
也或許是我們看到孩子身邊的朋友、或是朋友的孩子們都有自己的手機
也或許是因為我們剛好要換新的手機、給自己一個理由「孩子有手機比較方便聯絡」
終究我們一時衝動,將自己的舊iphone轉送給自己的孩子
這個看似小小的決定,在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時就帶來整個龐大的社群網路世界,以及連帶所有我們沒有想到的威脅
青少年孩子大腦此時尚未建構完全
冒險的勇氣十足,但卻缺乏足夠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衝動
這麼早就接觸社群媒體,絕對是弊大於利

💡社群媒體的本質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社群媒體的本質
1️⃣ 社群媒體本不是為青少年的孩子們設計的!
青少年腦袋中尚未發育成熟,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誘惑,甚至容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別以為你已經身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花很多時間努力教育孩子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高科技產品(這仍是好事),但你永遠無法補足他們此時此刻欠缺的「成熟度」。這就像開車一樣,開車的技巧看起來青少年也能學會,但為什麼仍然要規定法定年齡?因為在馬路上除了技巧之外,更需要成熟的判斷力與禮節,避開危機與衝突。
2️⃣ 社群媒體不僅不會讓你的孩子變聰明,也不會讓他們提早對現實生活或未來工作做好準備。
社群媒體屬於娛樂產業,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產品,純粹是一種商業性質的娛樂。每次登入都會從用戶身上獲得個人訊息和偏好,所以從網站的設計、特效、瀏覽動線,全部都經過縝密計算,就是要你花更多時間與注意力、讓你最好不要放下手機或關掉電腦。
3️⃣ 數字帶來的扭曲價值觀
你的孩子真的有1368個朋友嗎?他們真的需要每天花8個小時掛在線上嗎?社群媒體支持、甚至鼓勵他們過度膨脹自己的交友圈,越多好友、越多人按讚、越多人留言、越多人分享就等於自己越受歡迎
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喜歡將最完美的一面呈現出來,因此「比較」心理是難以避免的。儘管自己再怎麼編輯、完美地呈現自己的生活,網路上總會出現更多精心設計編輯過的「偽日常生活」,這會造成青少年的壓力,擔心自己比不過人。

4️⃣ 社群媒體上癮症候群
社群媒體是一種令人上癮的娛樂,就像網路遊戲一樣,太早接觸有可能導致未來重度上癮的使用習慣。
5️⃣ 社群媒體讓我們逃避人與人間、面對面交流的真實社交模式
這個「面對面的社交行為」有可能會產生千萬種挫折或困難,就像我們學生時代的經驗一樣,可能會被排擠、或許會有小團體、誰說誰壞話誰又跟誰鬧翻、不得不拒絕暗戀自己的對象、可能會想辦法婉轉地給好友一些勸告或是採納朋友的建言、可能會有傳言或誤會,這些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透過不斷練習才能學習(現在的我們可能還是會犯錯)的技能,而社群媒體讓孩子們可以躲在螢幕後面,只要關機或已讀不回就可以逃避。
7️⃣ 造成家庭關係冷漠或失和
社群媒體可能會導致青少年過度花時間在經營朋友圈,而失去家人間的情感聯繫。前面提過,這個年紀的孩子們大腦還在重組和建構,所以和家人之間情感的聯繫就和幼兒階段一樣重要。絕對不要覺得「孩子大了就讓他們跟朋友玩就好」而默許孩子一回家就躲到房間上網滑手機,健康緊密的家人互動與依靠才是最重要的。
8️⃣ 浪費時間、精神與腦細胞
有人會說社群媒體對孩子們也有好處吧?也可以學習到一些東西吧?沒錯,青少年孩子大腦正在發育,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在此時達到巔峰,正因此他們很容易在網路世界中浪費太多時間與腦力,老一輩的人說「好的不學、學壞的」就是這個概念,他們明明就有極佳的學習能力,卻把時間精神耗費在虛擬世界中的數字人氣與戲劇化的小鬥爭,這種「學習」代價實在太高了
看完了以上8點,感覺社群媒體的確是利少弊多
所以我進一步和思慧心理博士討論幾個媽媽們特別想知道的問題Q&A,請大家接招!

Q1: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在26歲之前人類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在大腦發育完成前的最後一個區域是前額皮質,即負責規劃、優先排序和控制衝動的大腦區域。所以,如果你家有一個青少年總是不記得他們將學校的重要文件放在哪裡了、寧可選擇與朋友玩樂而趕不上家庭晚餐,當他們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時會非常情緒化,恭喜你!他就是個正常的青少年孩子
要了解青少年,首先要了解他們的腦袋為什麼受到社群媒體的吸引?
1. 快速的節奏與不斷更新的資訊
這個數位化的世界,將豐富的訊息通通搬到我們的眼前,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快速取得。社群媒體上的信息不斷刷新,青少年的大腦就喜歡這種快節奏,隨時能獲得這種即興的快感,同時也容易迷失在這種強烈的控制欲當中。這也意味著青少年經常感到無聊,而社群媒體這種快速的節奏提供了無數的選擇來排遣無聊。
2. 和其他人比較、競爭的機會
青少年時期是我們人生中試著找到「自我」(由父母中獨立出來的個體)的重要階段,而探索自我的方法通常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社群媒體讓孩子們看到這世界上其他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從這些按讚數、粉絲數當中,青少年有明確的數字讓他們覺得自己到底有多受歡迎,當失去這個光環或數字未盡人意時,孩子們就有可能感到焦慮、失去自信心、沒有安全感、心情低落。
這些心理現象和社群媒體之間的關係比想像中複雜許多,上述這些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渴望融入團體、對於人際關係與友誼的過於重視、追尋自我價值、奠定自我認知都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必得面臨的課題,感到焦慮也是正常的,只是社群媒體可能會強化這個衝擊的強度。
3. 對歸屬感和群體的渴望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建立新的友誼並深化與同儕間的聯繫,這個時期所建立的關係甚至可以成為邁向成人世界這條路上的重要支柱。
雖然他們總覺得自己是獨特的,但諷刺的是他們又尋求歸屬感、想確定自己被大家喜歡和認同。社群媒體讓青少年感受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也許是個群組對話、或是個Snapstreak,也可能是追蹤一個Youtube頻道,任何一種方式都可能讓青少年們覺得自己是某個群體的一份子。
社群媒體幫助我們維持和聯繫重要的友誼,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孩子們在各式各樣不同的圈圈裡面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些獨來獨往的孩子,甚至能在網路上找到一些和自己一樣具有相似宅宅思想的同好,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正常,而這樣的友誼也豐富並滿足他們對於交朋友的渴望。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和同類聚在一起會增加安全感,而社群媒體擴大了青少年尋找屬於自己群體的機會,讓他們感到安全、願意嘗試新事物、挑戰現況或建立自己的人格特質。
另外,就像不健康的行為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快速傳播一樣,健康的行為也可以被強化而影響他人。如果孩子的朋友們正在進行積極,健康的行為,社群媒體將促進並強化這個行為,而且很容易擴散出去。
4. 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情感的渠道
也許有些人覺得青少年太情緒化,但也就是這豐富的情緒讓這些孩子們充滿驚喜。他們不受世俗思想的束縛而過於在意後果/代價,導致想太多、不願意冒險、不採取行動。
青春期的孩子以有趣和獨特的方式探索世界,他們透過社群媒體獲得知識、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取得聯繫、分享美麗時刻的照片,可以一邊體驗這個世界一邊成長。
他們也正在找尋新的自我價值並不斷質疑大人的世界(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社會改革運動都是由年輕人領頭的),而社群媒體提供青少年一個和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交流、分享和集氣的平台。不過要小心的是,這個網路世界太大,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他們只要一不留心,很有可能就被肉搜、酸民等負面言論攻擊,這對青少年微小的心靈來說可能會是非常大的衝擊。

Q2:社群媒體帶給青少年的壓力
最近有研究指出,過去幾年中青少年抑鬱症和自殺念頭顯著上升,尤其是那些每天使用螢幕好幾個小時的孩子(特別是女孩)。然而,不論社群媒體是否存在,青少年這個人生階段本來就對社會地位和自我認同產生強烈的焦慮,社群媒體只是加劇了這種焦慮現象。父母若要幫助孩子們應對,就該避免譴責他們,而是依照孩子的個性找出相應的溝通方法,深入了解他們的壓力來源在哪?進而幫助孩子找回人生主導權、學習如何健康地建立友誼關係。
社群媒體帶來的壓力不外乎「跟上」!
✔️跟上快節奏的訊息:
青少年覺得自己必須時時刻刻掌握最新消息(不得不說成人也是這樣啊,一天我們會多少次低頭檢查自己的手機裡的email、簡訊、FB/IG新貼文或留言?)
✔️跟上別人的生活:
青少年不只是要知道別人在做什麼,還要做別人正在做的事情! 這是歸屬感的來源之一,例如:當其他人正在進行“十年照片大挑戰”時,你覺得自己也有必要跟著PO出自己的十年前後照片來跟上並參與大家的流行。
最後,人們開始害怕自己沒跟上。在美國,我們稱之為FOMO(英文Fear of missing out的簡稱,中文又稱錯失恐懼症或社群恐慌症)。這個FOMO症候群會讓人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其他地方正在發生的許多有趣好玩的事情。我們可能自己身上就發生過這樣的例子 – 幾個朋友約好一起喝咖啡聊天,但每個人都同時使用手機與其他朋友保持聯繫中。大家似乎覺得自己有必要同時存在不同時空才能維持各種友誼、情人或家人關係。
青少年也會擔心他們錯過朋友圈的最新消息。他們看到其他人分享有趣的旅行、前往新開幕的餐廳吃飯打卡、穿著當下最潮的服飾,這讓他們覺得有必要立馬跟著做。
社群媒體確實滿足了青少年各種資訊、聯繫、認可上的需求,但在這同時可能也產生壓力,尤其是過度使用時。

青少年數位行為的研究專家Amanda Lenhart 與2015發表的報告 Pew study of teens, technology, and friendships 說明了一些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帶來的壓力:
- 看到朋友們分享參加了有趣的團體活動,而自己卻沒有被邀請
- 不得不發表一些關於自己比較正面或是受歡迎的內容
- 過於在意自己的PO文有沒有獲得足夠的留言或按讚數
- 當別人發表任何關於自己的內容,而自己卻沒有控制或主導權
- 感覺自己是可以被取代的:如果沒有立刻、熱情地在朋友的照片下留言,她會不會因此跟別人要好?
- 朋友希望你回應訊息的頻率或速度遠遠超過自己的偏好或習慣。
- 如果沒有時時關注朋友間流行的最新消息,隔天去學校會擔心自己無法融入大家的話題
- 害怕手機失去訊號或沒電,覺得自己可能會錯過朋友重要的簡訊或最新話題
Q3:過度上癮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都一樣,過猶不及猶恐失之。社群媒體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工具,讓人們(不僅僅是青少年)生活在一個充滿無限量資訊的零國界地球村。但是,當它被過度使用時,負面影響自然接踵而來
✔️扭曲自我價值觀
很多青少年將社群媒體的數字當做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只要得到足夠的讚、獲得大量的粉絲,他們才相信自己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個很潮很酷的人。當孩子們將社群媒體視為一個得知「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的單一訊息來源時,將是個很危險的現象。
社群媒體的發展和青少年逐年增加的憂鬱和焦慮症狀有正相關。當我們經常接觸到他人(例如藝人、名媛、網紅)將美好的生活公諸在網上時,難免將自己的生活與網上的內容做比較,於是我們開始羨慕別人而嫌棄自己的人生。然而,我們經常忘記的是,人們往往只在網路上發表美好的一面、大多數的人不會PO和父母的爭執、家暴、外遇、考試很爛的成績或丟臉的糗事。我們在社群媒體上所看到的都是人們經過精心計算、希望展示在大家眼前光鮮亮麗的樣貌。
✔️錯失機會學習面對面的社交行為
社群媒體在青少年身上最大的負面影響是剝奪他們實際生活互動的機會。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所以需要不斷練習、累積經驗來提升社交技能。而社交技能在這個時期尤其重要。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建立新的友誼,以及觀察/處理社交過程中的各種細微反應。要達到這個目標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
社群媒體讓你看不見這些細微的反應變化,當你收到簡訊去了解對方的非言語暗示/隱喻,很難確知對方是認真還是諷刺?當然表情符號會有幫助,但這是真正的溝通嗎?表情符號、貼圖可以當作懶人溝通法,但那是因為成人已經學會並懂得真正的溝通行為該如何進行,然而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為社群媒體的發達,而從未真正學會如何直接表達他們的想法、感受以及他們想要的東西。
社交互動有時候可能會尷尬或不舒服,而我們就是在這種不舒服當中學習和成長。使用社群媒體時,當狀況變得尷尬或不可控時很容易就關閉這個對話,一指就可以把電話關機、已讀不回等等。結果就是青少年根本沒有機會去學習如何去面對這種社交的不適感
✔️匿名帶來的安全感與風險
社群媒體經常給人一種「匿名感」,所以人們可以說一些他們平常不會說出口的話。這也是網路騷擾和霸凌行為發生的原因之一。當然,「匿名感」也給那些社交障礙的人們有機會克服被拒絕的恐懼、進而跨出社交的第一步,但我們必須記住,任何虛擬世界中的練習都無法取代現實生活中的實踐。

Q4:社群媒體上遇到糾紛該怎麼辦?
首先,請不要過度反應
有時候和同儕相處會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但這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很正常,唯有經過這個人生的洗禮才能讓他們成為一個健康、獨立的成年人。
網路上的各種drama事件對青少年來說是很可怕的,所以他們特別需要父母的關心、介入、引導、協同解決問題,關鍵是幫助他們從經驗中學習成長,而不是貿然沒收手機、讓他們感到不安來剝奪他們的學習機會。(沒收手機不會解決問題,遠離社群媒體只可能讓他們與社交圈或好朋友出現隔閡,反而覺得更沒有安全感)如果你只是沒收手機、或是對著他們碎念或大吼大叫,他們唯一學到的東西是大人幫不上忙,並且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當你發現孩子感到煩惱或是無所適從時,請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花心思去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他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幫助他們產生各種可能方案來解決,同時也讓他們自己決定接下來該怎麼做。別忘了,你是在提供機會幫助他們學習解決問題,但不是幫他們做決定。
最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愛他們、支持他們。我們是人、都會犯錯,我們都可能陷我們自己於尷尬或不利的處境,但這不代表著我們是壞人,也不代表我們無法從中獲得學習。我們要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充滿信心,這樣也將有助於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drama。
(未完待續)
==========================
(未完待續)
==========================

今天,我們分析了孩子的大腦如何被社群媒體操控與影響
明天我們將接著解釋家長該如何設定家中3C使用規範、儘早涉入孩子的網路社交活動、建立隱私觀念並保護他們的安全同時我們也會於下面時段開放直播,歡迎大家陪我們閒聊,也歡迎大家可以在直播時間舉手發問 (天阿💡哈佛心理咨詢師親臨火線指導,這種好事我本來打算暗檻但如今決定無私分享,拜託你們不要錯過)
.
#美西時間 PST time 5/9(四) 6:30am
#美東時間 EST time 5/9(四) 9:30am
#台灣時間 5/9(四) 晚上9:30pm
.
⭐️有什麼小秘密、或是各種害羞不想讓我知道你是誰,需要羅比媽代為 #匿名發問諮詢 的也可以由以下匿名網址傳送給我,會盡量在直播中回答你們的問題唷! https://submit.crush.ninja/robbiemama
.
也歡迎各位爸爸媽媽們,不吝隨時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心得或是提出個人的疑問
在育兒之路上彼此扶持過關斬將吧!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媽咪朋友們分享這篇文章
並加入羅比麻的粉絲專頁,我們一起聊聊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