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霸凌都發生在國高中生階段嗎?看了美國TogetherAgainstBullying.org網站(來自於Gundersen Health非營利醫院組織)覺得更驚人
* 1/3 的美國小學生曾經指出在學校被霸凌過
* 甚至1/5的美國的幼稚園小朋友在學校有被霸凌的經驗
最恐懼的是,你會擔心這些事情會不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又,發生了這些事情,你該如何應對?該如何教孩子應對?

首先先來談談所謂「霸凌」的定義
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想小題大作,更不想忽略重要的線索
所以,大家去學校投訴前,務必檢視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是否達成「霸凌」的條件。別不小心過度保護反而將孩子寵成媽寶啦~
資料來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4-05-shadow-childhood-bullying.html

1️⃣ 什麼是霸凌
霸凌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故意對他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的攻擊。同時因為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
✅ 社會排斥型(散佈謠言謠言、故意群起排斥、故意使人落單、公眾使人難堪)
✅ 肢體攻擊/財產傷害型(打/踢/捏、吐痰、絆倒/推擠、故意拿走或打破別人的東西、比出下流或粗魯的手勢)
以校園來說,言語騷擾和社會排斥兩種類型比較常見,例如取笑姓名或起綽號、散布謠言、孤立排擠等等。另外不能忽視的就是網路上的霸凌行為(Cyberbully),網路霸凌行為這個課題實在太大了,未來或許要另闢專題探討。


被霸凌風險比較高的族群:通常具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特徵
- 跟同儕不一樣:例如過胖或過瘦、戴眼鏡或穿著奇特、新同學/轉校生、買不起其他同學都認為很”酷”的東西等等
- 看起來軟弱無力、無法保護自己
- 沮喪、焦慮或自卑
- 不那麼受歡迎、也沒什麼朋友
- 很難與人相處、讓人覺得厭煩或故意挑釁引起注意
根據環境的不同,某些群體例如LGBTQ青年、殘疾青年和社交障礙的年輕人也有比較高的風險會遇到霸凌狀況
不過大家不要擔心,這個統計只是說具有這些特質的孩子被霸凌的風險比較高,但不代表具有這樣的特質一定會被霸凌
5️⃣ 哪些孩子「霸凌別人」的風險比較高?
有兩種類型的孩子比較容易霸凌別人
- 與同儕有良好關係、具有社交權力,過分關注他們受歡迎的程度,喜歡統治或掌管他人
- 獨行俠,可能經常覺得憂鬱或焦慮,缺乏自信心、也不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容易受到同儕的壓力,沒辦法辨識或理解別人的感受。
- 具有侵略性或容易感到挫敗
- 長期缺乏父母參與或是有家庭問題
- 把別人都想得很糟
- 難以遵守規則
- 覺得可以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 有朋友也會霸凌別人
前面提過,比例很少的霸凌狀況事後會主動通報師長,大部分的孩子不向家長敞開心房,因為霸凌讓孩子覺得無助、被孤立,覺得沒人關心或不能理解。
有時候他們想試著自己處理、怕被認為自己軟弱。
霸凌通常伴隨著感到羞辱、難堪的經驗,所以也難以對家長啟齒(無論真假),擔心因此被家長批評或懲罰。
更常見的是擔心自己被報復,或是因為打小報告被其他同學瞧不起、失去朋友
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不對家長開口,所以從一些蛛絲馬跡當中發現端倪也很重要
- 無法解釋的傷痕
- 衣服、課本、電子產品、飾品無故遺失或損壞
- 經常頭痛、胃痛或各種不舒服、甚至裝病
- 飲食習慣改變:厭食或暴飲暴食 (孩子可能在學校沒吃午飯、餓肚子回家)
- 睡不著或經常做惡夢
- 成績下降、對學業缺乏興趣或者不想上學
- 突然失去朋友或避免出席社交場合
- 感到無助或自尊心降低
- 自殘行為:例如逃家、自殘或談論自殺
資料來源:https://americanspcc.org/bullying-learn-the-signs/

請不要忽視霸凌的後果,如果大家認識任何孩子甚至是成人有嚴重的痛苦或危險,絕對不要忽視這個問題
🌐 美國區諮詢管道–>StopBullying.gov
📞台灣區諮詢管道–>各縣市反霸凌投訴專線、教育部反霸凌專線1953
‼️那麼,如果你注意到以下幾個現象,也要注意或許你的孩子正成為霸凌別人的孩子:
- 經常有口頭或肢體衝突
- 有朋友會霸凌別人
- 越來越有侵略性的跡象
- 經常被留校察看、記過
- 出現無法解釋的金錢或新物品
- 總是將問題責怪他人
- 總是不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
- 過於有競爭力所以總是擔心自己的人氣與受歡迎程度

其實霸凌這回事,不論是對霸凌他人的孩子、被霸凌的孩子、甚至是旁觀者都有強烈的負面影響,包含心理傷害、藥物濫用或自殺等等。所以,老一輩的聽到霸凌這回事總是雲淡風輕的說「啊你就不要跟他玩就好了啊」或是「啊別人被打是別人的事,你假裝沒看見就好」,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我們積極的傾聽與和孩子對話交流,來確定這個霸凌事件對他們是不是造成什麼嚴重後果,絕。對。不。要置身事外、事不關己!
通常被霸凌的孩子常遇到身體、心理和學習三方面的問題,比方說憂鬱症或焦慮症、經常感到悲傷或孤獨、改變飲食和睡眠的的規律、對過去有興趣的活動失去熱忱,而且這些症頭有可能一直持續到成年。可能健康狀況會出問題、學習成績會降低,甚至會不想上學、逃學或輟學。
在美國因為槍枝氾濫,極少數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會透過極端暴力的手段進行報復,1990年代的15個校園槍擊案中的射擊者,其中有12個孩子都有被霸凌的經驗。
那麼,除了被霸凌的孩子之外,那些霸凌別人的孩子在青春期或成年也可能會有暴力和危險行為,可能濫用酒精和藥物、鬥毆、搞破壞、輟學、過早參與性行為,更高的犯罪紀錄與違反交通規則紀錄,甚至更大的機率會虐待伴侶與幼童
而親眼目睹霸凌的孩子們,亦有可能增加煙癮、酒癮、藥癮的狀況,也可能增加心理問題例如憂鬱與焦慮,也可能不想上學或逃學。
整個霸凌圈中,不論你是霸凌別人的孩子、被霸凌的孩子,還是旁觀者,每一個孩子都是受害者!
資料來源:https://americanspcc.org/targets-and-bystanders/

(官方資料有特別提及,我想來想去覺得還是蠻重要所以寫在這邊:媒體報導經常將霸凌與自殺劃上等號,但其實像你我這種被霸凌過的人卻都沒有自殺念頭或是真的採取自殺行動,而統計數據也證實了這個理論,大多數被霸凌的孩子都「沒有」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雖然,他們有自殺的風險,但「霸凌」絕對不是主要的因素。要造成自殺必須由許多問題串連而成,包括憂鬱症、家庭問題、創傷史等等。某些特定群體例如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亞裔美國人、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等自殺風險也會增加。當這些孩子沒有父母、同儕和學校支持時,自殺的風險又進一步增加,而霸凌只是這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絕對不是出事之後全部怪罪給霸凌這些孩子的元兇啊)
資料來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4-05-shadow-childhood-bullying.html
好!大家別緊張,很希望大家不會遇到(cross my fingers)
但不論你是當場制止了霸凌事件、或是孩子向你求助
請絕對參考以下步驟一一進行
✅ 了解事實真相
- 讓所有涉及此事件的孩子分開
- 試著從不同人身上獲得片段故事,包含成人(例如家長、學校工作人員)、學生
- 傾聽!傾聽!傾聽,不要立刻落入批判與責備
- 這個階段你還在了解事發經過,千萬不要開口閉口就定義這件事為「霸凌」

✅ 確定是否真正構成霸凌
前面有提過霸凌的定義與霸凌的形式,或許每個國家和學校有各種強化補充版
這邊要再次請大家冷靜,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攻擊行為看起來很像霸凌,但其實他不是霸凌啊!
💡舉例:3~5歲幼兒間的攻擊可能是因為還不懂得表達情緒,或是同儕衝突、約會暴力、凌虐、幫派、騷擾….等等。不代表這些情節不嚴重或不值得關切,而是這些問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與預防策略,所以不在本文探討的內容之內。這也是因此才不斷跟大家提醒,了解「霸凌」的定義很重要!並不是孩子隨隨便便在公園被推擠、在幼稚園被搶玩具就可以到媒體前大哭大鬧說孩子被霸凌啊~~~~
當你遇到霸凌事件時,請先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 這些孩子過往的歷史是什麼?有發生過衝突嗎?
- 是否有權力不平衡的現象?(不只是體格/力量的不平衡,有時候這很難辨識,重點是孩子”感覺上”有,那就算存在)
- 過去發生過嗎?孩子是否擔心會再次發生?
- 是否有任何一個孩子參與幫派?(幫派暴力有不同的干預措施)
謹記,不要忽視霸凌,不要以為孩子可以不經過大人的協助而自己處理得很好!
*被霸凌的孩子
- 傾聽,了解事發經過以及你想幫助他
- 讓孩子知道被霸凌絕對不是他的錯
- 某些孩子可能會有障礙、糾結,無法敞開心房談論此事,亦可以考慮交由學校或專業的心理輔導/諮詢單位來協助
- 教他們如何預防、未來發生類似事件可以怎麼反應(下面會討論)
- 家長、學校、社工或相關單位和被霸凌的孩子共同努力不再被霸凌,問問孩子如何安排會讓他覺得比較有安全感?謹記,一些日常規律盡量減少更改!舉例,換班級、換座位、換校車這些都不是好作法,因為被霸凌的孩子並沒有錯,不應該逃避或強迫接受改變。如果真有必要需要做這樣大幅度的調整,被霸凌的孩子不該是那個「被」強迫更改的那一個。此外,學校、老師、家長以及相關單位也應該打開溝通管道,隨時討論在政策、校規、法律的原則上可以進行的措施。

- 有人持有武器
- 有生命危險或嚴重傷害的威脅
- 有仇恨動機的暴力威脅,例如種族歧視或恐同症
- 嚴重的身體傷害
- 性虐待
- 任何違法行為,例如搶劫、勒索等動用武力去獲得金錢、物品與服務的行為
*霸凌他人的孩子
- 確保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問題出在哪?他們必須理解這些行為是錯誤的、會傷害別人的。
- 讓他們明白霸凌是個嚴肅的事,不是同學間的開開玩笑而已!霸凌的行為不被容許,同時師長也應該以身作則示範什麼才是彼此尊重的行為
- 和孩子一起暸解為什麼他們會霸凌別人?有些孩子霸凌別人是為了融入群體,這樣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和社團,讓他們發揮領導能力、結交朋友而不需要靠霸凌別人來融入大家。有些孩子則是因為有嚴重的家庭問題、虐待、壓力等心理因素,甚至他們也可能被霸凌,這樣的孩子可能需要社工或心理諮詢的協助。
- 建立同理心有助於防止未來的霸凌行為。家長可以陪伴孩子閱讀有關霸凌的書籍或是電影(我覺得Wonder, 中文譯作”奇蹟男孩”,這本書也有改編為電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至於學校還有更多具體的作法這邊不贅述,有興趣的老師可以來信一起討論。
- 彌補過失或修復傷害,例如:寫封道歉信給受到傷害的孩子、代替受到霸凌的孩子做社區服務或愛心/公益活動、清理/修理/賠償他們損壞的物品,目的是幫助他們了解他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
不只是父母、師長,甚至是任何一個人在乎這件事,都可以防止霸凌事件發生!
✅ 幫助孩子了解什麼是霸凌
- 教他們認識霸凌是什麼,可能會被嘲弄、談論如何欺負別人、散播謠言、故意讓某些孩子落單,甚至對他們攻擊或吼叫等等。現在還有所謂的網路霸凌,包含透過簡訊、email或社群媒體散佈謠言、不雅照片或影音等等,這些全部都是霸凌!當他們被霸凌時會覺得對方比自己更強大,可能會覺得自 己是異類、失去力量、不受歡迎、總是孤獨。同時也容易感到沮喪與焦慮、覺得不舒服、不想上學,甚至也想霸凌其他孩子,而這些都是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讓孩子有上述的基本觀念,讓他們知道霸凌是不被容許的行為,也鼓勵孩子可以談論霸凌,當霸凌發生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的時候也要能夠安全地對抗,並知道如何尋求協助
這邊有一些適合闔家欣賞與討論的狀況劇卡通短片與觀後討論題,歡迎大家服用!
- 如果自己或看到別人被霸凌,鼓勵孩子與可信賴的師長報告。師長可以提供安慰、支持與建議,儘管有時候無法直接解決問題。
- 討論如何勇敢的站出來。提供一些方法,例如用幽默、直接、自信的態度大喊「STOP」。若這些方法不管用又該怎麼辦?例如離開現場
- 討論如何置自身於安全的策略,例如盡量待在師長或其他孩子群體附近
- 鼓勵他們對那些被霸凌的孩子伸岀援手或表示善意
✅ 保持溝通渠道暢通
研究顯示孩子們遇到艱難的問題時,的確會尋求師長的協助和建議。每天花15分鐘和孩子聊聊天,聽他們說話、了解他們的朋友和學校、了解他們的憂慮,也無形中讓孩子知道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和父母敞開心房討論。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從下面的金句開始吧!
- 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好事(或好玩的事)嗎?有發生什麼不好的/壞事嗎?
- 午休時間你通常都怎麼過的?跟誰坐在一起?聊些什麼呢?
- 搭校車是什麼樣的感覺呀?
- 你最擅長的是什麼?你最喜歡自己的哪一點?
- 「霸凌」對你來說代表什麼意思?
- 請描述那些霸凌別人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你覺得為什麼他們會霸凌別人?
- 如果你遇到了霸凌的狀況,最信任的長輩會是誰呢?
- 你是否曾經因為霸凌而對上學這件事感到害怕?你曾經嘗試哪些方法來改變或調整?
- 你覺得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阻止霸凌行為?
- 你或你的朋友是否故意的留某些同學落單?你覺得那是霸凌嗎?為什麼?
- 當你目睹霸凌的狀況時,通常都怎麼做?
- 你是否曾經看過其他孩子在學校被霸凌?你的感覺是什麼?
- 你是否曾經幫助過那些被霸凌的孩子?結果如何?如果再發生一次你會怎麼做?
✅ 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幫助孩子參加他們喜歡的活動、興趣和嗜好。他們可以當志願者、參加體育運動、加入合唱團或各種社團/學生組織。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享受樂趣並且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孩子結交朋友,他們可以建立信心和友誼,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避免被霸凌。
✅ 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友善和尊重他人
孩子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大人的行為
他們從師長的行為中學習,所以當我們身教、言教都展示了友善和尊重、沒有暴力與霸凌
自然孩子不會出現霸凌的行為
即便他們看起來沒有上心,但其實他們都默默地吸收、潛移默化大人們如何化解壓力和衝突、觀察大人如何對待他們的朋友、同事和家人。

有注意到嗎?我整篇文章從頭到尾沒用過兩個詞「霸凌者」與「受害者」
其實一個霸凌現象發生時,這個狀況是環環相扣極其複雜的
孩子在這個狀況中有可能是霸凌別人的人、有可能是被霸凌的人、可能是目擊者,甚至有可能同時扮演了多重角色。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叮噹卡通(我老派喜歡用舊名字~哈哈)裡面的阿福,經常懼怕技安的暴力,所以不得不一起欺負大雄,而大雄也經常用小叮噹的武器回去報仇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天啊!不覺得這根本就是美國許多校園槍擊案的翻版嗎?)
在上面這個小叮噹的例子裡面,每個孩子都扮演了多重角色。
所以每個霸凌產生時,身為師長的我們絕對要謹記千萬不要給任何一個孩子「貼標籤」
因為這背後絕對不僅是「一個霸凌者」與「一個受害者」這麼簡單的故事而已
當我們了解到這個「霸凌圈」背後,每個孩子為了應對或避免被霸凌所扮演的角色,就比較能夠抽絲剝繭去還原事實的真相。
在「霸凌圈」中除了「霸凌他人的孩子」與「被霸凌的小孩」之外,還有許多主動或被動做出「協助」或「防禦」行為的人,即使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欺凌行為,他們的行動也可能會徹底改變這個結果。所以當他們看到欺凌發生時,了解他們應該做些什麼是很重要的。
1. 協助者:這些孩子通常並不是始作俑者,但可能會鼓勵或慫恿他人採取霸凌行為,甚至偶爾加入成為霸凌行為中的助手。
4. 捍衛者:這些孩子能夠積極安撫被欺負的孩子,並且可能在霸凌發生時捍衛他們。
當然很不希望各位遇到這個問題,但是當遇到的時候師長也能用大智慧心平氣和去了解霸凌背後諸多的角色
而所有的孩子也都應該了解如何有效預防與應對霸凌狀況
資料來源:http://www.violencepreventionworks.org/public/bullying_effects.page

在美國目前並沒有針對霸凌立下聯邦法,不過各州基本上都有相關的法條與政策
若霸凌行為是根據種族、國籍、膚色、性別、年齡、殘疾或宗教而引起的,會被視為歧視騷擾行為,將被美國教育部和司法部實施的聯邦公民權利法規範,學校也都有義務解決
而台灣目前也沒有針對校園霸凌立專法,不過若情節涉及傷害、強制、剝奪他人行動自由、恐嚇、虐待、侮辱、誹謗、侵權等,都可能觸犯刑法與民法。
=========================
有人問我說有沒有什麼推薦的電影或是書籍適合闔家觀賞,機會教育霸凌這個課題,以下列出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選擇(圖片可以直接連結下單)
1️⃣ Wonder(中文譯作:奇蹟男孩)
我最喜歡的一句經典名言就是: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當你有選擇當個正確或仁慈的人時,選擇仁慈」
不過我自己覺得小說的閱讀價值更高,但因為小說的篇幅較長,建議小學三四年級以上讀起來會輕鬆一些(適讀年齡:8-12歲)
2️⃣The invisible boy(適讀年齡:6-9歲)
這本書我也很喜歡,故事的主角Brian是一個被全班同學當「空氣人」的孩子,某天班上來了一個韓國小男孩使用筷子因此被其他同學嘲笑,Brian善意的鼓勵這名小男孩,而這個小男孩也因此感到溫暖、甚至幫助Brian一起走入其他同學的圈子中,從此讓Brian的校園生活有極大的轉變。
3️⃣The juice box bully (適讀年齡:4-12歲)
這也是我很推薦的一本書,是由「旁觀者」的角色出發的
告訴孩子們,儘管看到霸凌的行為正在發生,但我們不需要火上添油,霸凌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因素,但我們要勇敢的對這些霸凌別人的孩子說:我喜歡你,但我不能容忍霸凌的行為。
4️⃣ Spaghetti in a Hot Dog Bun(適讀年齡:4-11歲)
這本書也傳遞一個非常溫暖的訊息,不論別人怎麼對待你,總是以善意回報、幫助他人,儘管主角是個飽受霸凌小女孩,但當霸凌她的孩子遇到困境時,仍然願意伸出援手。
不過我自己的小小淺見,這本書的確寓意良善,但我其實更希望小主人翁遇到狀況時應該立即和家人討論溝通(而不是書中一直到他解決問題時才說出來),以及…..我個人更偏愛勇敢一些的角色,而不是溫柔默默承受這些霸凌的待遇。
書的確是有可看性的,不過如何幫助孩子分析正確的狀況也是家長的工作。
5️⃣ Chrysanthemum(適讀年齡:4-8歲)
這本書非常經典,伴隨著不少美國孩子長大
故事的主人翁因為名字的關係經常被班上同學戲弄
讓她也經常感到懷疑與糾結
最後終於接受自我,進而找回自信心
非常暖心的一本書
6️⃣ One(適讀年齡:4-6歲)
這是我覺得蠻適合幼幼班小朋友,大概3歲要入學左右的第一本了解霸凌入門書
比起其他書籍有個具體的角色
這本書選擇以顏色、數字來做隱喻,卻十分淺顯易懂
讓孩子了解「沒有人出聲」的時候,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
而「一個聲音」卻可以站出來扭轉現狀、接受彼此的差異
我們家老小都非常喜歡這本書喔,推薦!
7️⃣ The Hundred Dresses(適讀年齡:6-9歲)
這本也是其中一本我會看到流淚的經典好書
雖然主題跟洋裝有關,但絕對不是一本只適合女孩的書而已
雖然這本書年代久遠,但訊息絕對不過時
主要是敘述一個每天都穿同一件褪色洋裝來上學的女孩
被整個班級無情的嘲笑,沒有人相信他自己為自己辯解的「我家有100件一模一樣的洋裝,這不是同一件」
一直到有一天他的家人決定將她轉學,老師公開了繪畫比賽冠軍是這位小女孩畫出的100件獨特又漂亮的禮服,班上的孩子們震驚又懊悔希望能夠採取實際行動來彌補…..
8️⃣ Thirteen Reasons Why(適讀年齡:12歲以上)
大家應該不陌生,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劇「漢娜的遺言」
得了暢銷小說獎,同時在超過30個國家出版
這本書非常沈重與複雜,尤其是對被霸凌的孩子、霸凌他人的孩子與旁觀者千姿百態的內心有強烈刻畫,我會建議家長引導青少年一起閱讀,隨時討論
對我來說比較震撼的學習,其實就像漢娜自殺後留下的錄音帶中提到,霸凌有時就像是個蝴蝶效應,任何人在剛好那個時間、那個地點輕輕揮動翅膀,可能會造成某處的狂風暴雨。我們有時自以為的幽默、自以為的直腸子、自以為無傷大雅的小玩笑、自以為隨口膨風兩句不會被傳出去的語句,往往可能無心或有意對當事人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所以每句話說出口,必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記得拿捏分寸,不要成為壓死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或是推波助瀾的兇手。
9️⃣ Enemy Pie(適讀年齡:5-8歲)
這也是一本比較適合小小朋友的書
我喜歡主人翁透過智慧與寬容,將敵人變為好友的故事
🔟 You, Me and Empathy(適讀年齡:5-8歲)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讀起來很流暢不拗口
就算像我這種菜英文的馬麻也讀起來很有那麼一回事(笑)
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他教會孩子什麼是同理心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論是快樂、悲傷還是憤怒,人人都會有
我們該如何將我們的同理心運用在安慰、鼓勵別人身上?
以及當遇到了霸凌事件發生時,我們該如何從中瞭解彼此的心情?
故事中每個情節後面都有個小框框,反問孩子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他的感覺是什麼?很適合用來一邊閱讀一邊討論交換意見喔!
好了好了~再寫下去沒完沒了
原本就對這個主題很有興趣,所以家裡關於霸凌的書超多像是 Llama Llama and the Bully Goat、Stand Tall, Molly Lou Melon、Just Kidding、Stand In My Shoes、The Recess Queen、The Only Game、How to Be Cool in the Third Grade、Each Kindness、Freak the Mighty、Tease、Side Effects May Vary、Blubber、Bully……..這些不鉅細靡遺地介紹,但也都是經過老師推薦的佳作,也鼓勵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閱讀。
我自己曾經被大學同學霸凌過,或許也在無意間霸凌過別人
希望可以藉由這篇文章,幫助更多家長認識霸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畢竟年代不同,我們也得更努力去了解青少年孩子心中的小劇場,霸凌的發生,每個環節參與到的孩子都是輸家,所以家長要做的是”協助”而不是”對立”。
讓我們一起互相提醒,多關心孩子、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
不要培養出一個小霸王更是每個家長的社會責任
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終止霸凌人人有責呀
並加入羅比麻的粉絲專頁,我們一起聊聊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