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幼兒 / 生活雜記 / 育兒 / 育兒教養

[Robbie成長記錄] 關於發燒和感冒的誤會總整理 & 感冒藥退燒藥的迷思



為了避免大家誤解,我把前言寫在這邊:

其實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大家「不要送醫」喔!
重點是在「謹慎用藥」


當發現孩子有異狀的時候還是應該先帶給醫生檢查,
是因為健保體制,台灣有非常多的家庭覺得看病沒有拿藥「很虧」,造成浮濫用藥的習慣
如果醫生評估是「一定要吃」,那當然還是遵照醫囑,
但如果醫生認為可以「備而不用」,那就盡量不要使用,
不要有那種「藥到病除」的觀念,這是我寫文章的用意







前幾天因為Robbie首次高燒不退
打電話去醫院預約被拒,因為美國的醫生認為小朋友(6M+):
(1) 沒有拉耳朵 (中耳炎、外耳炎)
(2) 小便沒有疼痛 (尿道感染)
(3) 沒有持續高燒3天以上 
(4) 沒有超過40.6度C的高溫 (達到殺死蛋白質的高溫)
不需要帶去醫院的,因為小朋友需要透過自己的免疫系統去抵抗病毒
才能夠真正的提升免疫力
如果真的高燒很不舒服,只能去買市售的退燒藥,夜裡讓孩子好睡一點
因為睡得好,白天才有體力繼續發燒




2015/3/12補充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


(1) 3個月以下的小朋友超過38度C不論有沒有出現其他不適症狀,都應該立刻送醫院。因為小小孩的免疫能力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抵禦任何外來的疾病,所以一旦發現體溫超過38度就應該立刻前往醫院或是急診室。


(2) 3-6M的小朋友超過38.3度C、6M以上的小朋友超過39.4度C都是可以和家庭醫生聯絡的時機。台灣不時興家庭醫生,所以到達這些溫度的時候可以評估是否應該要跑一趟醫院


(3) 40.0ºC~40.6ºC已經屬於高溫,不論小孩年紀多大,都應該立刻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4) 發燒時其他需要立刻就醫的症狀: 


— 3個月以上的孩子發燒,卻沒有明顯的感冒症狀(如咳嗽流鼻水腹瀉等)
— 發燒(不論幾天)同時伴有明顯的感染症狀。或是連續發燒超過3天,但沒有找到疑似感染的來源
— 發燒和喉嚨痛持續超過24~48小時
— 任何脫水症狀(例如口乾舌燥、尿濕尿布的頻率驟減)
— 排尿的時候看起來有疼痛感
— 服用退燒藥之後仍然嗜睡沒精神
— 拒絕進食、起疹子、呼吸困難
— 吞嚥困難(甚至是無法吞嚥而流口水)
熱痙攣(持續15分鐘以上需立刻急診)
— 發燒並且最近剛從國外旅行回來
— 其他劇烈疼痛的現象、頸部僵硬
— 身上出現異常的紫色或淺紅色斑點




才來美國不到一年的菜鳥媽媽這下真是衝擊很大
原來醫生還可以不收病人的啊~(還是說因為美國看醫生很貴,他們比較有良心?哈哈)


於是開始了一連串找資料的過程~發現其實真的是這樣

馬偕黃瑽寧醫師對於發燒的觀念也有提到:
(1) 來到醫院的發燒病童,約有90%都是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感染發燒大部份在3~5天內都會自然退燒。病毒沒有特效藥,大部份也沒有抗病毒藥物,等孩子產生抗體之後自然就會退燒。
(2) 發燒並不是造成傷害的原因,只是症狀,去找引起發燒的原因才是重點,退燒不是絕對必要的選項
(3) 發燒不會燒壞腦袋不會燒壞腦袋不會燒壞腦袋不會燒壞腦袋,會燒壞腦袋的是日本腦炎,不是發燒
(4) 中耳炎通常都發生在感冒之後,而且不一定會發燒,所以不要一覺得發燒就是中耳炎引起的。
(5) 吃了退燒藥依然不退,或是退燒之後又再度燒起來都是正常的
(6) 發燒是件好事,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大量退燒藥反而會降低免疫力,使病毒更不易被殺死。所以不需要輕易積極地為孩子退燒,退燒的目的只是讓孩子舒服一點,沒有不舒服哭鬧就不用強迫給藥。
(7) 只有退燒藥「真正」具有退燒的效果,其他輔助方式如:退熱貼、冰枕、溫水擦拭等等,都只是讓孩子舒服一些,並不會對中心體溫有任何影響。
★(8)真正送醫的時機:
– 6個月以下的小孩
– 連續發燒超過2天
– 超過24小時仍然只有發燒,沒有感冒或腸胃的症狀
– 發燒到40度以上,但不確定是細菌或病毒感染
– 有細菌感染的症狀:比如說退燒時仍精神委靡(最重要!),細菌感染包含腦炎、肺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等,每一種細菌感染症狀都不一樣,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精神不佳
– 其他不正常的跡象,如意識不清,抽搐等等


另外,對於感冒也有幾個重要的想法:
(1) 感冒不管吃藥不吃藥,都會好。吃藥只是緩解症狀,讓感冒的那幾天身體舒服一點,並無法縮短疾病的天數
(2) 抽鼻涕與拍痰,都不會讓感冒早點痊癒。抽鼻涕只能暫時讓孩子好過一點,但也只是暫時的,而拍痰只對「沒有力氣的早產兒」與「臥床的老人」才有幫助,正常的孩子感冒,不論是支氣管炎還是咳嗽有痰,拍與不拍結果都一樣,對疾病的緩解一點幫助都沒有。
(3) 感冒拖再久也不會變成「肺炎」,肺炎的發生必須同時滿足「免疫力正差的時候」,碰上了「惡性的病毒或細菌」才會發生


================================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這個消息

[感冒到底該不該吃西藥?林燦城醫師:負責任的說,沒幫助!]
[從「打噴涕」到「癌症」的九個發展步驟]



分享了之後造成許多朋友的討論,我蠻贊成盡量減少西藥的服用
其實在美國,已經有一派媽媽是不讓孩子施打預防針的
還記得Robbie 周歲的預防針,我們延後了兩個月才去醫院報到
當下我們很緊張地問護士說這樣有沒有關係?
醫生護士覺得我們很奇怪,他們說很多家長現在已經不讓孩子打針了
所以我們的擔心很好笑(咦?)
我因為在台灣土生土長,從小根深蒂固的觀念讓我還是準時幫Robbie打預防針
但是未來我應該只會打必要的預防針
流感那些我再也不會攜家帶眷的準時報到


以下內容截取茅年臻前輩的經驗與智慧分享
提供給各位朋友一些重要的觀念:


1. 抗生素如果沒有吃完一週期中間就停藥﹐ 反而是很危險的事。抗生素是殺細菌的﹐ 細菌無時無刻不在突變﹐ 很容易突變出一個變種來有抗藥性的﹐ 就是不怕那種抗生素的﹐ 所以如果吃一半停藥了﹐ 給這種突變種繁殖生長的機會﹐ 以後使用這種抗生素就沒效了。


2. 我們的免疫系統是需要‘訓練’的﹐ 一有外來生物﹐ 就會自動產生專門對抗這種病菌的抗體﹐ 但是這是需要時間的﹐ 越經過訓練的身體﹐ 產生抗體速度越快。如果經年累月用抗生素對抗﹐ 而不給自己的免疫力一個機會﹐ 長大真的身體會變差說。我舉一個比較噁心的例子﹕ 咬指甲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生病﹐ 因為手上充滿了病菌﹐ 他的身體天天被訓練﹗ XD 


3. 一般賣的非抗生素的‘藥’ 就是抑制身體產生’感覺‘﹐ 讓你不想咳嗽﹐ 讓你不流筆水﹐ 讓你不發燒﹐ 對於殺菌﹐ 毫無效果。如果是細菌(bacteria)引起的感冒﹐ 抗生素有效﹐ 如果是病毒(virus)引起的﹐ 無效。建議感冒就是多喝溫熱的黑糖水﹐ 不要吃任何冷的﹐ 生的(對﹐ 包括生的)


正常情況下, 病毒(細菌)由呼吸道, 腸胃消化道等介面進入人體, 這些地方有IgA抗體(其他地方沒有), IgA認出病毒(細菌), 把病毒(細菌)圍堵住, 然後讓身體裡的T細胞跟B細胞執行對抗與殲滅病毒(細菌)的行為, 在這個期間, 身體產生抗體, 並藉由排泄, 排汗, 打噴嚏等方式, 將病毒(細菌)排出體外, 然後病毒(細菌)減少, 免疫反應驅緩, 身體復原.


也就是說, 我們的身體需要一個有: 開始, 進程, 與結尾的病與癒的過程, 來健全我們的免疫系統.


==========================


我沒有醫學背景,也不是醫生
這樣的想法雖然很多人有不同看法
但基本上不論中醫或西醫都一樣
用藥必須非常非常謹慎,不應該依賴藥物
因為大部份藥物只能舒緩病情帶來的不適
但是無法真正讓感冒/發燒 “快一點痊癒”

孩子到底是感冒發燒   還是出疹子   嘯吼
或是其他的感染,這些都有待就近照顧者–爸爸媽媽們仔細觀察判斷,只要有一絲懷疑,還是應該要帶去醫院讓醫生評估


也請大家不吝多問一下醫師或藥師:這些藥分別是做什麼用的?有些抗生素一定要服用就避不了,但是其他止咳化痰通氣管的
如果寶寶沒有不舒服一直哭鬧,為了孩子好
爸爸媽媽在給藥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
是不是真的有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媽咪朋友們加入羅比麻的粉絲專頁

我們一起聊聊天^^

Charlene 2 x III = Robbie IV 羅比媽の育兒與實驗廚房

Promote Your Page Too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