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論是在討論區、論壇、讀者來信中
甚至是朋友,看過我的乖巧兩歲育兒文章(網址)之後
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好奇一件事情
這麼叛逆又難搞的兩歲,我到底是怎麼教育出聽話的孩子?
會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要體罰,當然也和身處在美國有關係
西方國家的孩子沒有天生就比較聽話
但是這些父母不需要仰賴體罰,也可以教出優秀的孩子
這讓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來思考人家是怎麼辦到的?
當然,或許也會有人認為「不教孩子會養出驕縱的小孩」
不過我們家只是”不打”孩子,不是”不教”孩子
不打和不教完全是兩回事
若是父母不花時間教育孩子,那麼不論打不打都有可能養出壞孩子
反之,若是父母願意花時間去傾聽孩子的聲音,我相信不打孩子能夠帶給家庭的快樂與和諧,是最值得的投資!
教好孩子是一個結果,體罰只是過程當中的一個選擇
要教他什麼是錯誤的行為有很多方式,未必一定要打小孩
打孩子只是透過「恐懼」的力量,為了怕被打只好順從父母的意旨
但是無法讓孩子能夠自發性的學習到什麼事情能做或不能做

沒有體罰的狀況,我們家又是透過什麼方式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呢?
若是一定要體罰的家庭,又需要注意什麼原則呢?
接下來就讓我來囉唆一下吧
1. 短時間之內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嚇阻孩子持續不聽規勸的行為
2. 嚴父出孝子,棒下出孝兒,用打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守規矩,趁早奠定良好品格的基礎,否則將會更難教。
西方國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包含心理學界、醫界、教育界,一致認為體罰僅會帶給小孩負面影響,包含:
1. 孩子有樣學樣:體罰的行為在家庭當中製造出許多暴力現象,大家都同意身教比言教重要,也知道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打孩子的同時就等於教育他們:毆打比你弱小的對象是被允許的行為、透過暴力可以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2.性格轉變:更具侵略性、攻擊性,甚至是長大之後對朋友、配偶施暴或是犯罪的比率較高。
3. 傷害親子關係:在幼兒時期經常受到體罰,表面上對父母順從,長大後可能對父母懷著仇恨,更甚影響到再下一代
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會對孩子施行體罰的家長,從小幾乎都有被體罰的經驗。反之,沒有被體罰過的家長,自然也不會考慮使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並且他們的孩子教育出來得成果相當好。
體罰大多數都伴隨著父母失控的負面情緒發洩,並非在一個理性與體諒的狀態,對父母與孩子皆是兩敗俱傷的處境
4. 內心留下陰影,造成永久的創傷:而很多成年人回想自己童年被體罰時都心有餘悸。甚至有些個案,在有能力時就離家出走。我自己就到現在還記得小時候被媽媽打的情節、畫面和原因
5. 其他造成兒童各種心理不健康的問題,包含焦慮、憂鬱、甚至藥物與酒精的濫用。
焦慮症聽起來很籠統,通常反映在行為上就是所謂的OCD(強迫症),很多朋友在面對大考、比賽或是重大提案壓力時,會出現抓頭皮、繞頭髮、咬指甲、拔髮尾、、、等等的反應。很多小朋友即便是沒有課業壓力,但是當心情出現焦慮的狀況就會開始咬指甲,甚至是用頭去撞牆壁,這些行為都是警訊。
(我經常看到媽媽們在論壇裡面詢問該如何制止小孩子咬指甲,其實「制止」是一件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一定要找到源頭瞭解小朋友為什麼出現情緒焦慮的現象,當然不一定是體罰,有時候在學校遇到挫折、面對新環境、害怕某一位小朋友、甚至是父母感情失和、、、都是原因之一)
(1) 加拿大Manitoba大學教授Dr. Joan Durrant曾經領先在許多醫學期刊上面發表20年來研究體罰對兒童產生的影響(Joan Durrant and Ron Ensom.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lessons from 20 years of research. CMAJ, 2012)
(2) 美國知名研究員Elizabeth Gershoffon於2013年發表20年來針對體罰對孩童造成的影響: Report on Physical Punish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What Research Tells Us About Its Effects On Children.

我們都會認為我自己從小也是被打過來的,但是我現在不僅沒有學壞,而且還表現優異。這個說法邏輯並不通,因為今日我們的成就並不是體罰所帶來的,是父母用心栽培加上學習環境種種條件下的總和,只能說體罰是父母老師的手段之一,並不代表沒有體罰我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而且說不定沒有體罰會讓我們在情緒管理上更健康更成熟。
曾經看到一篇網路上的文章,針對東西方是否施行體罰的民族特性有一個很寫實的描述:
約束、控管越多的民族(多半是亞洲人),通常在開會或選舉的時候都非常有秩序,大部份的人默不作聲,對於代表權威的管理者多半附和與同意(因為我們骨子裡已經養成害怕權威的個性),但是會議結束之後充滿了私底下的筆戰、謾罵與攻擊
包含整體教育環境、文化背景全部都息息相關
不能代表「體罰」就等於「害怕權威」
不過在整個東方人教育小孩的環境,包含家庭、包含學校
基本上都還是隱含著「父母為天」、「老師為大」的概念在
父母師長的角色,和小孩之間有明顯的尊卑、從屬關係
並不是平行的(例如朋友)
這也是為什麼臺灣長大的我,曾經也認為小孩不乖就要打
因為我是媽媽,他是小孩,他不乖我當然有權力可以教訓他
大部份的親子部落客,粉紅色泡泡般的夢幻生活

(2歲以下的孩子聽不懂,2歲以上可以適時教育)
每個爸爸媽媽都可以練習「巧虎上身」,非暴力的方式與良善而持續的溝通,才是最適合和兒童相處的模式。
很多父母會認為,因為自己的孩子特別頑劣、特別固執,真的嘗試了各種方法都不管用,只好打他。但是換個角度想,為什麼孩子執意要做會讓父母生氣的事情呢?是不是父母除了「管教」與「養育」之外,忽略了「陪伴」、「傾聽」與「關懷」?所以他們必須透過重複錯誤的行為來獲取父母的關注力?
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原因,遠比體罰要來得管用多了!
遇上挫折又不開心的時候只能用哭鬧與憤怒來面對
別說孩子,就連大人經常也都面臨「情緒管理」的課題
這是一個我們終生都需要練習的事情
小孩子也是一樣,需要給他們時間與空間去練習、去舒緩
身為家長的我們,遇到小孩不吃飯或是頑皮的時候
都數度忍不住想要發脾氣,那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小孩不能有情緒呢?
當我們落淚的時候,還要被長輩公婆、甚至是老公指指點點罵說「有什麼好哭的!家都被你哭衰了」
身為一個大人我都很難接受了更何況是小孩,難道哭、發洩情緒就「應該」要挨打嗎?
許多家長認為小孩子任性大哭或是發脾氣,就是一種壞習慣
就要仰賴「棍子」來讓他止住哭泣
我們覺得好像不哭了,就解決了現下的問題,但是這個壓抑情緒的痛苦可能會跟著小孩子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導致前面所提到的焦慮症狀。
哭泣或憤怒的時候,孩子需要的是「自己練習冷靜下來」
我們可以在旁邊不發一語的陪伴,讓他哭完了、氣完了
主動談一談為什麼如此生氣難過
通常當他知道爸爸媽媽並不會因此討厭他,孩子會很樂意分享他的感覺,父母在清楚狀況之後也更能對症下藥機會教育
未來發生類似的狀況,他會清楚的學習到「哭泣/憤怒對事情沒有幫助」,比體罰更有用。

===============================
體罰之外的「處罰」
當媽媽有時候非常挑戰自己的耐心
體罰是透過「害怕」的手段阻止孩子犯錯,但並不是基於「愛」的角度在思考。孩子並沒有辦法從體罰的過程中發自內心主動去改善他們的行為、無法學習自律,他們只是因為害怕被打而不得不暫時遵守規定,因此長大之後有了更多主見,就更難接受管束。
雖然短時間內看起來達成效果,但卻有可能造成孩子長時間的心理負擔,嚴重的話甚至有可能造成人格偏差

不過不體罰並不完全等於「愛的教育」
我們只是把體罰的時間用來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況並且對症下藥
並不是縱容孩子、或是不理會
我們的家規還是非常嚴格的
Robbie每天必須分擔家務(2歲的他已經會將碗盤歸位、烘乾衣服)
每天下課回家要自己脫鞋脫襪,並且分別把鞋子襪子收好
吃完飯、吃完點心也必須自己把杯盤收拾到水槽
更不用說每天上床睡覺前一定要把玩具都收好
通常他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家也是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處罰」方案,例如:
沒有收拾玩具,我會真的把玩具丟掉(或是送給其他小孩)
沒有收拾碗盤,下一餐他只能用髒兮兮的碗盤吃飯
講不聽的時候,可以罰坐或罰站
情緒失控的時候我會請他進自己的房間反省、冷靜5分鐘
嚴格說起來,我不認為這些是真正的處罰
但是就是藉由「承擔後果」以及「換一個空間去冷靜」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P.S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以愛為後盾的K.I.C.K. 教養法),作者處罰孩子的方式是帶孩子到澡缸,從頭上澆一杯冷水下去。我當時一直覺得很不以為然(光是想到要吹乾頭髮還要換衣服就覺得豈不是累到媽媽?哈哈),但我想這代表每個家庭都可以有自己一套糾正小孩的方式,沒有對或錯,只要這個方式對你的家庭管用,就是好方法。
萬一一定得體罰的時候,請記得「三不一要」
不過無論怎麼體罰,父母都應該避免盛怒之下進行體罰,體罰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並不是宣洩自己的情緒,若是要體罰應該在父母自己沒有情緒的狀況,並且好好說明自己為什麼要動手。如果真的一定要動手,請父母一定要記得四個重要的原則:
1. 不要用「手」。
可以選一個炒菜用的木杓、湯匙
目的不是拿來當「武器」,所以痛不痛不是重點
千萬不要像我的小學老師一樣拿藤條、橡皮水管等「刑具」
選擇一個「家法」,有助於讓孩子知道「搬出家法」的時機就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讓他們能夠提前被提醒繼續胡鬧的後果
若是沒有一個具體的體罰象徵,只是高舉雙手作勢要打,孩子有時候並不會被明確的提醒,或是更甚者孩子會懼怕父母的手,所以每當父母無意識的舉起手,孩子就會被緊張的情緒籠照。
2. 不要帶著情緒。
通常體罰經常出現在「父母自己都沒辦法控制憤怒」的狀況下進行,若是連父母的情緒管理都有問題,又要如何說服小孩不能哭鬧?
父母憤怒的狀況經常會演變為越打越狠,當作是一種情緒發洩,打完之後又心疼又後悔,孩子又痛又傷心,對雙方都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所以真的要打孩子,請在父母自己也能夠冷靜下來的時機
不要憤怒、不要咆哮、不要崩潰
用適當的力道來體罰
目的是要讓孩子從「疼痛」中學習錯誤,而不是「害怕」
3. 不要在公開場合。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體罰有時候帶給他們的不只是皮肉痛
而是當著其他人的面被羞辱的痛苦
不論這些人是親戚朋友還是路人甲
在打孩子前先問問自己,如果是我,別說是打
但難道會願意在公開場合被老公抱怨嗎?
設身處地為孩子的尊嚴留一點餘地
也為自己在外面保持一些形象
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當街修理小孩的潑婦啊!
(在歐美國家,當眾打小孩是可以被檢舉控訴家庭暴力的)
4. 要立刻解釋原因
打孩子無非是想要孩子從過程當中學習到錯誤
所以千萬不要打完了、父母舒坦了
卻沒有好好告訴他為什麼要打他
大家想想連續劇裡面的家長打小孩
口中就是不斷的重複「叫你不要這樣你還這樣」、「你為什麼不聽話」、「你下次再這樣我就要繼續打」
這下好了,小孩只知道「下次不能再犯錯」
但是他仍然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行為是「錯的」
所以打歸打,父母還是要平心靜氣讓他知道:
我很愛你,但是我不喜歡你的行為
因為你做了什麼事情,會造成什麼後果
所以我必須要給你一點處罰,幫助你記得下次不要再這樣
不過我的經驗是,通常父母可以平心靜氣的說完這麼一大串、搬出家法、找到隱密的地方,通常你應該已經不會想要打孩子了 哈哈哈
這是我們家的育兒經驗
若是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是遇到哪些甘苦
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喔^^

No Comments